房地產復蘇回暖,高質量發展成未來新格局
4月18日,國家統計局公布2023年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,官方定論“經濟運行開局良好”,為經濟復蘇創造了一個開門紅。
一季度,GDP同比增長4.5%,增速比上年四季度提高1.6個百分點;環比增長2.2%。居民消費帶動了我國的快速復蘇。
在整體欣欣向榮之下,只有房地產仍然是拖后腿的存在,不容樂觀。
一季度,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下滑了5.8%。一季度房地產固定投資增速雖然降幅相比去年有所收窄,但仍處在下跌當中。
1-2月,房地產出讓金收入同比下滑29%;土地和房地產相關稅收中,契稅875億元,同比下降4%;土地增值稅1051億元,同比下降22.4%;房產稅558億元,同比下降2.9%。
自樓市下行壓力出現之后,一眾頭部民營房企跌下神壇。
昔日龍頭房企恒大、融創在忙著債務重組;千億黑馬房企新力控股成為首家被港交所強制退市的內地房企;A股上市房企藍光發展被拉響退市警報。
地方房企先考慮活下來,大部分城市賣地也就出現了困難,很多地方的日子都不太好過,以土地財政為支撐的地方債務危機不斷出現。
縱觀地方債發展的歷史,再把房地產的興衰史放進去,會發現地方債與房地產周期相重合,遵循著地產興,地方債膨脹,國家限制;地產衰,地方債風險暴露,政策支持的循環。
外貿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,內需又面臨萎縮,房地產的重要性自然就凸顯出來了。
房地產作為支柱行業,具有規模大、鏈條長、牽涉面廣的特征,擔負著保民生促就業的重要任務,在擴大內需、帶動經濟增長、穩定經濟基本盤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激活房地產就成為2023年穩增長重要抓手之一,房地產后續依舊需要國家關注、政策支持來推動。
2023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預算總數為100625億元,增長了3.6%,首次突破了10萬億元的關口。
4月10日,央媒經濟日報發表標題為《房地產仍是“大行業”“好行業”》文章,毫不掩飾對房地產的夸獎。
4月12日,住建部部長發聲: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承擔兩個支柱產業,一個是建筑業,2022年增加值占GDP6.9%;另一個是房地產業,2022年增加值占GDP6.1%,兩個支柱合起來占13%。把兩根柱子穩住,對穩定經濟大盤有重要意義。
4月14日,銀保監會提到了要優化鄉村消費金融產品和服務,住房消費就被放在很靠前的位置。
房地產正在經歷一場劇烈陣痛和深刻變革。
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,存量時代來臨,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被提出,房地產行業也進入了“求新求變求突破”的發展軌道。未來的房企如何保持穩健經營、不斷革新變化,將是發展道路上的重中之重。